喜欢

收藏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2025ESG大会】把脉时代机遇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更多可能 “ESG投资——绿色金融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举办

  发布于2025-11-12    

11月7日,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指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主办的2025ESG大会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在“ESG投资——绿色金融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副院长吴芙蓉作为主持人与来自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专业服务机构及学术界的多位专家,围绕绿色金融政策前沿、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可持续投资新机遇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

在论坛开场,主持人吴芙蓉引用“十五五”规划建议和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的目标,点明此次对话的背景:“绿色低碳已成为未来ESG投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共同底色。”

深入洞察绿色金融政策与实践前沿

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处长王琰系统阐释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五大支柱”框架。王琰指出,过去十年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主要围绕五大支柱展开——标准体系、监管和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市场和国际合作。王琰特别强调2025年版绿色金融目录实现了三大突破——首次实现了绿色金融界定标准和统计制度的统一、新增了绿色贸易和绿色消费一级目录、专设了低碳标识,为碳中和金融产品开发提供明确依据。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公司金融总部副总经理林健分享了商业银行的创新实践:“我们将绿色金融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形成以‘绿色金融业务体系、绿色风险管理体系、绿色招行运营体系’为三大支柱的战略框架。”林健表示,招商银行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围绕企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大绿色转型发展路径,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打造特色服务方案,针对性匹配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执行院长、中金ESG办公室负责人吴慧敏从研究角度指出:“绿色转型的核心在于降低绿色溢价,即清洁能源成本与化石能源成本之差。”吴慧敏认为,要用供应链金融的思维促进转型技术创新,把以高碳行业龙头企业的绿色需求转化为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同时,以链主CVC创新风投模式,发挥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作用。

亚洲研究与参与(ARE)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本杰明麦卡伦(Benjamin McCarron)带来了国际视角的前沿观察:“在亚洲,我们采取分行业的方式推进变革,重点关注金融、能源相关行业、可持续食品/农业、供应链中的自然与气候议题。”本杰明通过跨国比较指出:“东盟银行在气候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22-2025年间政策绩效从20%提升至38%,风险管理绩效从29%提升至67%。”

投资北京国际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鞠勇指出,ESG投资正从资本市场拓展至实体经济,绿色金融为城市韧性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政府投资通过创新融资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可实现避免损失、创造效益、改善环境的三重红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副院长、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凯指出,当前ESG投资存在政策不统一、评价标准不一致、产品分布不均、投资者认知不足等问题,未来需完善政策统筹、加强评级机构监管、丰富投资产品、提升投资者认知水平。

共话金融支持助力产业绿色升级的时代机遇

圆桌对话一围绕“金融支持助力产业绿色升级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展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副院长、ARE中国事务主任吴芙蓉主持本场对话。她指出10与1日生效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增加了对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和建筑材料等传统领域行业部分低碳转型活动的金融支持。转型金融一方面给金融机构和非纯绿行业企业带来了升级机遇,也面临转型技术路径风险、披露数据可得性和质量、转型金融产品丰富性等挑战。

嘉实基金ESG投研负责人韩晓燕表示,嘉实基金自2018年起将ESG因素系统性纳入投资全流程,开发内部ESG评价及投资体系,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和可持续主题相关基金产品,通过尽责管理赋能上市公司绿色转型,挖掘高碳行业转型中的投资机遇。韩晓燕同时指出了公募基金在实践转型金融中的三大挑战——数据的鸿沟、期限错配的问题、转型类基金产品创新难和供给不足。

汇通达网络副总裁、联席CFO申春梅从产业互联网平台视角指出,金融支持产业绿色转型最终会落在企业身上,因为企业是具体实施绿色转型的主体。申春梅提出了一个协同解决方案:只有形成这种产业提供数据,金融提供动力,形成一个闭环,才能实现金融助力产业做到绿色的升级。

中伟股份ESG负责人高琨介绍,中伟股份覆盖能源金属开采、冶炼、电池材料加工及回收全链条,2022年开始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三年间明晟ESG评级从B级提升至AA级,通过绿色银团融资、可持续发展挂钩现金账户等方式,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高琨将可持续发展这个团队定义为一个学术小团队,用它作为赋能公司其他业务的工具箱,其中一项就是服务于公司的融资。

中节能皓信(北京)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吕焕来从专业服务角度总结了三大重点难点:“企业要构建一个可信的转型的金融框架。我们要制定可以落地的转型路径。企业要建立自己的一套数据底座,是透明的、公开的、可追溯的。”吕焕来特别指出中小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难点是信息差、成本高以及能力。”

探索上市公司ESG实践进阶新路径

圆桌对话二围绕“上市公司ESG实践进阶与可持续投资新机遇”这一主题展开。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主持本场对话。他指出,上市公司ESG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合规导向,满足监管部门和客户的ESG要求,到逐步与业务相结合,为公司创造价值。“这一过程要求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相向而行,长期投资者的支持对上市公司主动践行ESG可以产生重要促进作用。”郭沛源说。

中金公司首席ESG分析师刘均伟认为,海外ESG投资主要依赖长期资本和理念认同型投资者,国内ESG投资发展相对曲折,ESG表现优秀的企业往往治理能力突出,长期盈利能力更具优势,转型金融将是未来重要投资爆发点。“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还是投资者对于收益回报的追求和ESG产品能够提供的收益风险之间并不是那么匹配。”刘均伟说。

农业银行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袁江介绍了银行业的相关实践:“农行构建了较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可持续披露框架,高度重视投资者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袁江表示,ESG已从“加分项”变为“必答题”,未来将成为企业获得长期资本青睐的“准入证”。

新奥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梁宏玉作为能源企业代表表示:“我们所在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低碳的行业,天然气比煤更清洁”梁宏玉介绍,新奥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设定自己的碳排放的目标是2030年达峰,2050年中和,提前支持助力国家的双碳目标的实现。

东方雨虹可持续发展办公室总监陈莉分享了公司开展低碳工作的实践经验。“公司将低碳环保健康理念融入到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组建LCA小组,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不断提升指标表现。如公司推出“阿尔贝娜”涂料品牌,提出“护墙如护肤”理念,寓意产品兼具品质、健康和美学效果。其中的生物基墙面漆产品,从木薯、淀粉中提取有机成分替代原配方非可再生成分,碳足迹下降,挥发有机物几乎为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王大地认为,如果能够把时间轴拉长一些,这个结论会更加清晰一些,争议会少一些。王大地通过历史案例说明:“十几年前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头条新闻,讲的是苹果公司超过了埃克森美孚,成为市值最高的公司,今天再看的话,前两天的新闻是苹果公司的市值超过4万亿美元,如果看埃克森美孚市值和之前没有特别大的起伏,我想ESG在里面会有部分的作用。”

论坛最后,主持人吴芙蓉总结道,各位嘉宾的智慧碰撞,让我们看到了绿色金融如何从政策文本走向产业现场,从合规要求变成价值引擎。这不仅是一场讨论,更是开启面向未来的联合行动。

此次分论坛通过多维对话,深入探讨了绿色金融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机遇,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迪和实践参考。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共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转载自【央视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或创作者本人,不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的观点和立场。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