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指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主办的2025ESG大会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高峰论坛上,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下文简称“中海协”)会长和振伟发表了主题演讲,介绍了中海协引领中国产业出海新征程的实践经验与心得思考。

和振伟介绍,当前,全球绿色转型浪潮正深刻重塑国际竞争格局。2024年全球绿色贸易规模已达9.2万亿美元,占货物贸易总额的23.5%,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突破3万亿美元,绿色产业出海呈现多层次布局优势。
和振伟认为,在全球绿色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及中国产品出海一直发挥着引领潮流的作用。他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分析了其广受国外用户特别是外国年轻人青睐的三个原因:一是节能环保,二是智能座舱,三是时代感。“换句话说,中国出口的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还包含ESG理念,更是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和振伟说。
不过,机遇背后依旧有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对此,中海协作为产业出海服务者,始终以“搭建桥梁、破解瓶颈、赋能韧性”为核心,将ESG贯穿于服务企业海外发展的全过程。
和振伟表示,国际ESG标准的碎片化曾让许多中国企业“望洋兴叹”,为此中海协重点打造“双向适配”服务体系。依托相关专委会的高端智库资源,系统梳理全球多个经济体的ESG监管要求,结合中国“双碳”目标与国家相关规则,编制《企业海外ESG合规指引》,覆盖碳核算、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核心模块。
和振伟认为,目前人才短缺是中国ESG出海的突出短板。对此,中海协精准发力“人才赋能”,建立海外ESG人才库,已为光伏、风电和储能等重点行业输送大批专业人才。通过“绿色出海大讲堂”公益项目,帮助中小制造企业掌握碳足迹核算、社区沟通等基础能力,让ESG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属品”。此外,ESG赋能经济韧性,需要政企研多方合力。中海协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资源,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经验纳入全球ESG体系,链接香港绿色金融枢纽资源,发起“一带一路ESG倡议”,促成中企与共建国家在光伏电站、城市更新等项目中落实“生态修复承诺”。
“ESG表现越好的企业,抵御海外风险的能力越强,危机后的恢复速度越快。ESG不是束缚企业出海的‘紧箍咒’,而是帮助企业穿越困难周期的‘指南针’。”和振伟在主题演讲结尾时说道。
转载自【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