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

收藏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2025ESG大会】刘兆彬:破解绿色溢价难题的核心动能在于创新

  发布于2025-11-12    

11月7日,在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指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主办的2025ESG大会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高峰论坛上,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总工程师刘兆彬发表了主题演讲,强调ESG发展需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生共赢。

刘兆彬直指当前全球及中国推进ESG的最大难题——成本与效益的平衡问题,即比尔・盖茨提出的“绿色溢价”。“所谓碳溢价,简单说就是为了应对气候治理、实现低碳转型所增加的新成本。在ESG治理和绿色转型中,很多举措首先表现为正成本,很少出现负溢价,这成为企业推进ESG的核心阻力。”

刘兆彬详细拆解了ESG推进过程中的六大核心成本:一是碳排放、碳足迹监测与节能减排数据检测成本,如某发电厂仅在排放监测设备上就投入数十万元;二是碳减排总量控制相关成本,包括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原材料升级等。以电梯行业为例,永磁同步电梯虽能节能20%,但价格是普通电机的1-3倍;三是管理成本,涵盖ESG信息披露、报告编制、碳核算核查等体系建设,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曾有大企业以百万年薪招聘ESG高管仍一才难求,欧盟企业发布一份成熟ESG报告的成本高达30万至100万欧元;四是降碳与节能减排相关研发成本;五是销售、运输环节中的碳足迹分摊成本;六是合规成本,如欧盟明年起将征收碳关税,仅这一项就将使中国钢铁业出口成本增加10%,削弱国际竞争力。此外,推进ESG还需承担时间、物资、交易等隐性成本。

针对这些痛点,刘兆彬提出,破解绿色溢价难题的核心动能在于创新。他强调:“企业要对冲ESG带来的短期成本压力,唯有走创新之路。ESG发展中,经济效益是基础,生态效益是方向,社会效益是责任,找到三者的最佳平衡点,才能让企业具备真正的韧性。”

刘兆彬具体提出了五大创新方向:一是产品与品类创新,如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碳中和产业园、新能源交通等,以能效标识制度为例,实施20多年来已为国家节省相当于十个三峡的发电量;二是设备与设施创新,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如钢铁行业采用氢能炼钢、短流程炼钢技术减少碳排放;三是工艺与材料创新,推广“以竹代塑”等绿色环保材料,优化生产方式;四是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组织、制度、流程,拓展新渠道与电商、社交媒体融合模式;五是社会协同创新,构建共治、共担、共享的发展格局。

刘兆彬认为,企业是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主体,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由全社会共享,因此相关成本不应完全由企业独自承担。他将企业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成本,即法律法规对高排放、高污染、高浪费企业设定的底线要求,必须强制落实;另一类是弹性成本,即优秀企业在达标基础上追求更高标准所产生的支出,这类成本的正外部性惠及全社会,需要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全社会共担。

为此,刘兆彬呼吁建立健全ESG绿色低碳激励机制,在财政、税收、金融、进出口、财务会计制度、招投标、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优化,以及先进技术、专利、标准、标识推广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法规与制度安排。

“尽管ESG推进并非坦途,但大势所趋、大有可为。研究者要深入探索三大效益的平衡点,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刘兆彬说。

转载自【央视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或创作者本人,不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的观点和立场。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