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指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主办的2025ESG大会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以视频形式发表了主旨演讲,就“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与ESG”这一主题,分享了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进展、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核心内容及ESG的新使命。
凌文介绍,2015年联合国所有会员国一致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今距离2030年仅剩五年,但联合国预测仅16%的目标能够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展不及预期。能源结构上,2024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仅为19.4%,每1度电平均对应620克碳的排放。
凌文提到,COP28会议上所有会员国首次达成一致,要求公正、有序、公平地转型脱离化石燃料,并要求各国在2025年提交与1.5℃升温目标相一致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51个国家宣布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或净零排放,其中120个国家以法律或政策文件方式确立了碳中和的法律地位,86个国家提出了详尽的路线图。我国在第75届联大上正式宣布,将于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实现2060年碳中和。“欧盟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用了71年,美国用了43年,而我国仅有30年时间,是世界历史上最短的转型周期,面临的压力最大。”凌文强调。
凌文介绍,此次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采用“1+3+3”的核心布局。这一目标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尽最大努力制定的,“中国有决心、有信心兑现这个承诺,也需要有力、开放的国际环境”,他呼吁各方积极行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共同家园。
面对新的国家自主减排目标,凌文明确了ESG的新使命——将绝对量减排纳入国家承诺,从强度控制走向总量控制,具体包含四项核心任务。一是从披露走向深度治理。全经济范围的碳排放总控要求,促使ESG工作从原来的信息披露、信息透明升级为系统减碳;二是从资源减排走向强制加定价。全国碳排放市场需实现自由交易,钢铁、有色等行业必须在十五五期间实行强制交易,让碳价与经营估值一体化,全面融入企业管理;三是从单一报告走向双碳战略管理。需构建“战略—预算—考核—披露”的闭环体系;四是从合规走向绿色竞争力。通过碳绩效的提升,推动企业营收增长与市值提升,形成正向循环。
凌文强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提出,让ESG不再是“锦上添花”的披露工具,而是企业能否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获得资源、订单、资本和牌照的“核心竞争力”。“谁在这个领域走在前面,谁就能在新的阶段占据先机。”
转载自【央视网】
